 
            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排起了蜿蜒的长龙,人们身着素衣、神情肃穆,前来送别杨振宁先生最后一程。连日来,哀思如潮。清华大学科学馆走廊上,上百束菊花绵延数十米;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的杨振宁雕像前,师生默立,鲜花环绕……杨振宁逝世后,全国数十所高校相继发文悼念,深情追忆他关心学校发展的点滴往事。“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心系祖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对中国高...
 
            一条“机器蛇”如同灵敏的地下“侦察兵”在电缆沟的弯道与窄缝中顺畅穿行,操控人员在地面远程“指挥”它转向、停留,能连续90分钟在电缆沟内不停歇地穿梭作业……这是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东莞城区供电局,应用学校仿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研发的智能仿生机器蛇,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东莞赛区比赛场馆的电缆通道进行“健康体检”的生动一幕。“黑科技”服务重大赛事随着十五运的临近,在东莞城区供电局的支持...
 
            金秋十月,来自韶关、揭阳的中小学思政课老师和中青年干部纷纷来到东莞理工学院学习。从这里出发,他们又分头走进大中小学课堂、镇村、企业、纪念馆……连日来,东莞理工学院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将“双百行动”中结对共建地区的中小学思政课老师和基层干部“请进”大学校园,又将高校智慧带到了基层。县域思政课老师深度跟岗研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日,东莞理...
 
            “从入学开始,我们就在学院组织下,参访知名企业,加入项目化实战团队。”祁继飞是东莞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2024级学生,入学一年多,他已经到企业接触了多类真实问题、场景,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综合能力。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秉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联动、多元协同创新、工程文化浸润”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团队式指导、协作式学习”的新型学习生态。如何帮学...
 
            几天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的消息让无数人黯然心痛。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从黄浦江畔到香江之滨……跨越千山万水,一所所大学或在网上开辟缅怀专区,或将纪念网页设置为黑白,与这位远行的智者深情道别。 “继1971年率先回国访问之后,1972年,杨先生再度回国,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并向参与会见的北京大学教授周培源建议‘提倡一下理论’,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安详辞世,享年103岁,噩耗传来,各界悲痛不已。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身份外,他还有着另一重身份——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而且一当就是32年。“我与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2018年5月,杨振宁曾言。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成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哀思,他结合担任东莞理...
 
            2025年10月18日,科学星空陨落一颗璀璨星辰。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在南海之滨的制造业名城东莞,这个消息激起层层涟漪。一段始于1993年的特殊情缘,让这座城市与这位科学巨匠紧密相连。32年间,七顾莞邑,从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到“杨奖杨楼杨班”,杨振宁先生将他对中国科技未来的期望,深深植根于这片创新热土。重温杨振宁先生与东莞的点滴往事,既为追思其光辉一生,也为...
 
            10月18日,我国科学巨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社会各界沉痛悼念。与杨先生结下深厚情缘的东莞理工学院(下称“莞工”)师生深切缅怀,追忆先生对学校的特殊关怀与鼎力支持,誓言继承其精神遗产,砥砺前行。一份“唯一”的情缘:从名誉校长到办学基石“我与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杨振宁先生曾对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教授如此坦言。这份独特的情缘,已深深融入莞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