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朗气清。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内,一个崭新的国际合作创新区拔地而起。

配套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之窗”、连接各栋科研实验楼的步行连廊、供师生学习生活的现代公寓……流动开放的设计,交织出校园与产业接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共荣共生的新生态。

“新”,正是这所年轻高校未来十年的发展“关键词”。

11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下称“莞工”)与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政府签署新一轮三方共建协议,迈入省市共建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新十年”。现场同步启用国际合作创新区、揭牌国际设计学院,昭示着莞工服务产业的坚定使命和迈向国际的战略决心。

“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大湾区的大学必须展现新担当。”在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看来,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莞工的“未来之路”已然清晰——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全省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中勇立潮头,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蓬勃生命力。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范晖帆

以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带动学校发展

南方日报:此前10年间,莞工曾分别迎来两次省市合作共建。您如何看待这一路的发展?

马宏伟:2015年9月和2019年7月,莞工分别入选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全省唯一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高校,在省市高度重视和统筹推动下,我们闯出了一条应用研究型高校办学新路,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深刻转变。

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正是莞工快速发展的密码。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先指导学生从工程和应用场景中发现真实问题,然后去研究和提炼攻克该问题所需的核心技术,再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攻关,从而产生新的科学发现,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东莞乃至大湾区产业发展。

为此,学校面向需求、瞄准前沿,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筑牢匹配地方产业的“核心支撑带”,以学科、专业的创新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例如,我们开设了全国首个“杨振宁创新班”、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设立“吴仲华班”等,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产业集群和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创新专业硕士培养,探索医工联合新模式,入选全省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靶向输送区域急需的“工程师军团”;坚持以科研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打造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以有组织科研破解企业痛点。

这条差异化、高质量的发展之路,为学校办学按下加速键。十年间,莞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代产业学院和学生社区育人等实践成为教育部示范品牌,全国排名从460多位跃升到138位,并连续7年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榜首,正在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新一轮签约共建后,您认为学校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马宏伟:这是我们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大学的重要起点。根据共建协议,学校将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深度变革、科研范式数字化转型、办学模式开放协同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力提升,全面畅通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我相信这样一个新起点,会给学校带来一个新气象、新格局,还有新的“加速度”。

南方日报:未来十年,莞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马宏伟: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按照传统学科发展的逻辑,亦步亦趋地追随传统强校路径,这固然是一条路,但并不是莞工想走的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从功能定位到育人模式、治理方式等都要进行深刻改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

经过班子多次讨论,莞工决心要走一条面向未来的新路子,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如何通过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来全面带动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就是我们的改革核心。

学校将聚焦三个着力点——

一是新工科建设。我们要以产业需求引领专业调整,推行项目式教学,强化工程文化育人,构建高标准实践基地,并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教学、比赛、创业融合育人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网络。

三是未来教育形态。学校正在承担省级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探索未来教师发展路径,革新工程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育人新生态。

以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南方日报:在迈入共建“新十年”的起点,国际合作创新区启用会给学校发展注入怎样的动力?

马宏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这一进程中,高等学校必须发挥其独特而关键的作用。而我们也始终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要实现转化与产业化,才能真正惠及经济社会发展。

此前经过十年共建,学校瞄准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重点建设了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并进一步凸显科技赋能产业的实效。

我们参与了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关键设施和仪器的设计、研发、制造、维护与应用,并推动散裂中子源关键装备——中子衍射谱仪闪烁体探测器实现国产化,完成了2项突破600万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在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及其半固态压铸成型技术、视觉健康智慧护眼技术、纤维复材筋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关键技术以及专用智能制造装备高速电主轴、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在迈入共建“新十年”之际,国际合作创新区顺利启用,这既是省、市、校首轮共建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是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战略部署,对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作进一步规划布局的关键举措。

新区占地370亩,建有4栋科研实验楼、2栋公寓楼、3座多功能会议厅,目前已有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学院和院士、战略科学家等平台(团队)先行入驻,多方共同开展高能级应用创新研究、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南方日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莞工还有何新规划?

马宏伟:在微观层面,我们将以学校国际合作创新区1号楼“未来之窗”为物理空间,打造8—10个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吸引子”,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新兴产业等与我们共建联合实验室。

在中观层面,以申报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抓手,提升对东莞乃至大湾区产业的支撑能级。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市里支持的重大资源,链接国内外大学、科研载体,通过“1+N”的共建模式,以国资引领、市场化运行实现园区自我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

在宏观层面,学校提出打造“环东莞理工学院产业科技创新带”的战略构想,跟周边的科创产业和高水平大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联动散裂中子源、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华为等高端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圈,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我相信在这三个抓手的基础上发展,到2035年时,莞工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更上一层楼”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开放融合成为了莞工目前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什么会注重开放融合?

马宏伟: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创新人才高地。莞工积极响应部署,已构建覆盖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94所高校及机构的合作网络,高质量建设欧洲创新中心、瑞士校区及中国香港创新中心、中国台北教育交流中心,高标准建设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等合作办学载体,并深入参与共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逐渐成为链接全球资源的“湾区接口”。

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东莞市政府共同签署了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的协议。协议赋予我们三重使命:在全省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加快建成一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前两个目标莞工已取得跨越式进展,第三个目标,我们正在加速努力。

南方日报:接下来计划如何发力?

马宏伟:学校党委已形成共识,下决心在“十五五”时期,加大国际化建设投入,全面提升莞工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学生,通过建设海外校区、建强国际学院等,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刚刚揭牌的国际设计学院,就将采用国际化、工学交替办学方式。大一学生在校内学习设计基础理论,大二期间前往牛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大三返校后进入企业,以项目制方式参与真实设计任务,最后再回校完成毕业设计与成果展示,确保所学与全球前沿趋势和产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

在人才引育上,学校将利用国际化平台引进高水平人才,并同步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我们要积极服务大国外交和企业出海,重点聚焦涉外海商法和涉外海事法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着力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莞工将不负期待、奋勇前行,全力冲刺建设面向国际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记者:陈伊纯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5年11月19日A06版


下一篇:【东莞时间网】莞工168名志愿者助力十五运赛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