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回望今夏的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有一番景象与当季的暑气同样“炙热”:在竹林掩映下,一座覆盖着特殊银色薄膜的大棚内,一簇簇肥嫩的红松茸正破土而出。它们娇贵、畏热,却能在最炎热的季节里反季节焕发生机。几十公里外,揭西县棉湖镇,万顷良田稻浪翻滚,田边矗立的白色气象观测站如同忠诚的哨兵,正将风云数据实时传递,默默守护着这片“揭阳第一田”的丰收。

一东一西,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物,正被同一种力量悄然改变着命运。这股力量,源自科技,成于协作。近年来,东莞市—揭阳市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下称“莞揭指挥部”)精准施策,将科技创新“活水”引入揭阳的田间地头,一幅以智慧农业为笔,描绘产业兴、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撰文:蔡智丰 戴双城 受访者供图

一项薄膜技术 激活一个高价值产业

“前期材料和技术投入是由东莞理工学院支持的,在人才、智力、科技方面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在揭东红松茸种植基地,广东绿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肖鑫对记者坦言。这笔看似不大的初始投入,指向的却是一个可能彻底改变企业格局的未来。

林肖鑫所倚重的,是棚顶上那层看似普通、实则内藏玄机的“辐射制冷薄膜”。这项技术的研发者,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郑华,用最通俗的语言揭开了奥秘:“我们的大气层像一床被子,但有个‘缺口’——特定的红外波段可以高效地将热量辐射到外太空。我们的薄膜,就是通过光学设计,把大棚里的热量,‘打包’成这个波段的‘快递’,直接发散到空中。”

这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郑华解释,常见的黑色遮阳网是被动防御,通过减少阳光摄入来“阻止升温”;而空调则能耗高、在偏远农田牵电困难,且存在环保隐患。“我们的膜,既能强效反射阳光将热量挡在外面,又能主动将内部热量‘反向输出’,实现温度低于环境,这才是真正的‘不耗电制冷’。”

对于林肖鑫而言,这项技术的价值在于破解了红松茸产业的“季节密码”。红松茸生长温度需稳定在25℃以下,夏季高温是其扩产和实现全年供应的“头号杀手”。“我们早有计划做全年温控大棚,但电费是主要成本。如果这个膜效果理想,未来大规模应用,将能大幅降低用电成本。”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旦试验成功,打破季节限制,预计就能实现全年稳定供应,产能会大幅提升。而夏季反季节产品物以稀为贵,客单价能比应季产品高出20%到30%。

更为深远的是其战略意义。“一旦实现全年稳定供应,我们的客户群体将发生质变。”林肖鑫的目光超越了本地市场,“更多大型连锁机构、高端餐饮供应链会找上门来,因为‘全年稳定供货’是进入他们采购名单的核心门槛。”在驻揭东区工作队和东莞理工学院的精准对接协同下,这项顶尖的实验室技术,正成为撬动一个高端农业产业板块的有力支点。

一套智慧系统 守护万亩粮食安全

与揭东精细化、高附加值的菌菇产业相呼应,在揭西县棉湖镇的农田里,科技的力量正以另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守护着粮食安全。

“现在不一样了,这个气象站会‘追着’你报!”揭西县福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亮贤,指着田边的智能气象站,语气中充满了信赖。刘亮贤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王”,服务管理着近3万亩稻田。这个由中华保险公司与东莞清溪组团驻棉湖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调帮建的“智慧眼”,已成为刘亮贤决策的“好帮手”。

“以前看天气预报,范围太大,只能顺其自然。现在它能精准报出‘棉湖镇未来两小时有雨’,我们就敢下决心,连夜组织抢收。”刘亮贤回忆今年6月的惊险一幕,气象预警发出后,他们开足马力,抢收了上千亩水稻。随后而来的大雨,让未能及时收割的稻田出现了倒伏。“后来保险公司主动帮线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值大概1200元,抢收回来的就是100多万的损失。他们都说,如果没有预警,哪怕只损失两三成,我们都难以承受。”

除了天上的“眼”,还有地上的“脑”。莞揭指挥部组织的嘉应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是深入田间的“科技播种人”。特派员肖建华博士告诉记者:“我们从土壤重金属营养成分检测、优质稻品种筛选对比,到提供‘合理密植’方案,全程深度参与。比如,通过精确计算行距、株距和用种量,一亩地就能帮农户增产80到100斤。”

刘亮贤对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感触颇深:“他们是博士,懂理论,会拿尺子量,用数据算。我们老农民靠的是几十年摸爬滚打的经验。两者一结合,效果就是‘1+1>2’。”肖建华则认为,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的革新。

“我们最大的意义之一是给他们信心,把一个家庭式种植的‘小果实’,变成规模化、品牌化的‘大产业’。”她举例,在油柑基地,他们的持续介入帮助当地开发了油柑茶,带动了50多人就业,让一片普通的果园看到了产业化发展的曙光。

一个帮扶体系 织就乡村振兴未来

无论是揭东红松茸的“点”上突破,还是揭西水稻产业的“面”上升级,其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对口帮扶新体系在高效运转——这就是莞揭指挥部及其派出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在揭东,驻揭东区工作队扮演了敏锐的“产业医生”和高效的“资源链接者”。他们深入调研,精准诊断出红松茸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是夏季降温,继而主动出击,链接起东莞理工学院的顶尖科研资源与绿畅农业的迫切需求。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引进项目,更是在探索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高附加值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在揭西,清溪组团驻棉湖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则展现出“战略规划师”的格局。他们着眼于水稻这一基础产业的全局现代化升级。从精准气象预警、病虫害绿色防控,到推动申报和建设省级水稻产业园,再到规划总投资1.5亿元,集烘干、仓储、精深加工、应急保障于一体的产业园核心区,他们构建的是一个从“种子”到“筷子”、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这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将地方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至战略高度。

莞揭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阶段的帮扶工作已实现从“单向输血”到“协同造血”的深刻转变。“我们不再仅仅是修路建桥、提供资金,而是致力于将东莞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与揭阳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进行深度融合。我们的目标是培育一批能够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具有持续发展韧性的现代化农业集群,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科技的火种,借由对口帮扶的坚实桥梁,已在三江大地上播撒。从打破季节界限的神奇薄膜,到洞察天时的智慧系统,再到行走阡陌的科技特派员,东莞的帮扶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精度,融入并重塑着揭阳农业的基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山海情深的崭新篇章,正由科技与协作共同执笔,挥毫书写。

■延伸

一片薄膜的“降温革命”

与一旁传统大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揭东区埔田镇的红松茸基地大棚内,却凉爽许多。原因就是这里棚顶覆盖的并非普通塑料膜,而是一层闪着金属光泽的特殊薄膜——这正是让大棚实现“不插电”降温的黑科技。

“它不用一度电,就能把热量‘扔’到外太空去。”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郑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辐射制冷薄膜”的核心原理。他进一步说明,该薄膜通过独特的光学设计,能高效反射太阳光,并主动将大棚内物体热量以特定的红外波段,穿过“大气窗口”辐射到寒冷的外太空,从而实现零能耗的主动降温。

对于基地负责人、广东绿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肖鑫而言,这项技术是打破产业瓶颈的关键。红松茸娇贵,生长温度需控制在25℃以下,导致夏季几乎无法生产。“我们一直想建全年温控大棚,但传统空调的电费成本太高,而且在农田里牵电也是难题。”

在莞城街道—揭东区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的精准对接下,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对口帮扶力量密切协同,借力“双百行动”与红松茸基地深度合作,这项高校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来到了田间地头进行“实战”检验。林肖鑫测算,若试验成功,实现夏季反季节出菇,不仅能让全年销售额预计提升70%至80%,夏季产品的价格溢价更能高达20%至30%。

“更重要的是,全年稳定供货,是我们叩开大型连锁超市和高端餐饮供应链大门的‘敲门砖’。”林肖鑫说。一片小小的薄膜,正承载着传统农业向高价值、科技化农业跃迁的希望。

“数字农田”守护“揭阳第一田”

在揭西县棉湖镇连片的万亩稻田边,一座白色的气象观测站格外醒目。别小看这个装置,它已是当地种粮大户刘亮贤管理数千亩土地的“定心丸”。

“以前看天吃饭,心里没底。现在好了,‘天’会主动、精准地给我发消息!”刘亮贤笑着对笔者说,这个由中华保险公司与东莞清溪组团驻棉湖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调帮建的气象站,能提供小范围、精准化的天气预报,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预警。

他回忆起今年6月的一次成功抢收:“收到预警后,我们连夜组织,抢收了上千亩水稻。紧接着大雨就来了,一些没来得及收的田出现了倒伏。”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亩产1200元计,这次精准预警为他挽回了上百万元的潜在损失。

除了天上的“千里眼”,田里还部署了病虫害监测等数字化设备,与嘉应学院科技特派员的实验室数据联动,共同织就了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监测网络。

东莞驻棉湖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表示,建设这些数字农业设施,是构建现代化水稻产业园、夯实“揭阳第一田”根基的关键一步。据悉,下一步,工作队还将推动建设集烘干、仓储、精深加工及应急保障于一体的产业园核心区,致力于将这片良田打造成智慧农业的样板区和粮食安全的坚强堡垒。

科技特派员:

田埂上的“产业播种人”

“我们最大的意义,是给他们信心,把一个小果实变成大产业。”嘉应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肖建华博士,如此定义团队在揭西县的工作。

在揭西,特派员们是衔接实验室与田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具体而微:为水稻筛选品种,为土壤做重金属检测,为农户提供合理密植方案。她介绍,通过农科专家的精准测算,仅水稻合理密植一项,一亩地就能帮助增产近百斤。

技术的背后,更是理念的革新。在当地的油柑基地,科技特派员的到来,让一片疏于管理的果园被重新重视,发展出油柑鲜果、油柑茶等系列产品,带动了50多人就业。“科技特派员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让种植户们看到农业也能成为一个赚钱的产业。”肖建华说。这些行走在田埂上的科研人,正是乡村振兴中最需要的“播种人”。

记者:蔡智丰 戴双城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5年11月14日DC04版

上一篇:【信息时报】莞工将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下一篇:【中国新闻网】东莞理工学院开启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