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大讨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唐元松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主题鲜明、系统完整,内容开放、视野广阔,具有人民指向性强、实践指导性强的理论价值,具有直面问题、创新性强的理论特质。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对有效推进“五进”战略、学深悟透新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可以通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并通过队伍建设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信仰体系


导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谨深邃、知识性、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性强,在高校实现这一思想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需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新时代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青年[2],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的主要特质

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时代特征、定标历史方位、揭示主要矛盾、提升实践经验[3],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这一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和时代特质。

(一)内容构成:主题鲜明、系统完整

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运用科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八个明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基本的科学理论价值,形成科学、丰富、严谨的思想体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个坚持”,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化。“十四个坚持”从行动纲领和实践层面上系统、全面、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全局性与现实针对性[4]。“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内容系统、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格局宏达、视域宽阔,充分体现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特征和全过程面貌。

(二)理论价值:人民指向性强,实践指导性强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三是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其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根本需要、融入于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幸福追求[5]。

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6],必须将这一理论成果运用于新时代的实践中。党的十九大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1],发挥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意义,与实践融会贯通。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个人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理论特质:直面问题,创新性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精准思维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紧抓不放,在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做文章、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障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7];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主要矛盾的表述;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改革;针对贫困,提出“精准扶贫”;等等。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问题,他强调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做出更多原创发现。他把创新思维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贯彻到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理念中[3];着力思考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着力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着力回答和解决党内外国内外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精辟、深邃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战略[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四)战略高度:内容开放、视野广阔

真正科学的理论需不断开放和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全面发展;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和发展的系统,内容丰富开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视野开阔[7],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提供借鉴,为人类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普惠价值和共享发展为价值支撑,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为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将各国利益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互利互助的共建平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7]。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梦”教育的本质是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9],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承担大学生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知识体系是基础,信仰体系建立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格局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

一方面,将四门主干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有机衔接,提高入脑入心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核心内容,四门主干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是形式,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四门主干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同时,融入国史、党史、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内容,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度,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10]。

另一方面,回归现实生活,结合新思想积极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教师需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了解党和国家最新思想政治理论动态及大政方针,将其融入教学中。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课赋予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生活,真正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与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11],增强学生获得感,使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帮助大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内化为信仰。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促进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需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保持自身的新鲜活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12]。

一是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模式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转化[13]。构建师生平等的新型关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协作,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课程,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专题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式教学、网络课堂、差异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14],精准施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信仰。

二是注重结合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其实用性和实效性。延伸教学空间,创设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到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如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和调研服务、生活体验式教学、“三下乡”活动、红色文化创新创业项目等,在学生实践体验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营造践行环境。一方面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索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14],举办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校园文化活动,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活动、主题党日活动、“马克思主义”主题征文摄影比赛、微电影、五四文艺晚会等,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另一方面是突破校园限制,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通过调研、实践活动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信仰实践活动与环境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独立地观察、分析、了解社会,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国情、社情,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掌握,促进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15]。

(三)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及团队建设,为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打造扎实掌握、深刻理解、高质量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师队伍。

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发挥思政课备课组的团队优势,集体备课,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梳理课程脉络,区分不同科目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整理重点难点,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做到深入浅出,讲清讲透。

其二,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专题培训、工作研讨会等,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交流,及时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7],引导教师关注社会、潜心学问、提高标准,增强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培养有扎实学识、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师队伍。

(四)注重充分运用新媒体,为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搭建平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8]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校园网络宣传阵地作用,学校主页、组织公众号开设思政工作专题宣传网站或栏目,定期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通过网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

二是搭建高校思政课网络学习互动平台[14],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平台与空间。教师可将课程资料、思政教育视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教学内容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可在课前课后拓展学习,实现课上课下的互补;同时,开设互动平台,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加强交流,提高学习主动性;创建热点问题讨论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信念。

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战略举措。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坚定信心,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李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5):71-73.

[3]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4-30.

[4]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7-21.

[5]刘小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精神特质与实践担当[N].人民网-理论频道,2018-3-1.

[6]肖贵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40-45.

[7]陈金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4-9.

[8]王寿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5-10.

[9]张兴海,朱明仕.知识到信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17-19.

[10]杨淑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35-36.

[11]张振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路径探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127-130.

[12]罗月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2):165-166.

[13]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65-68.

[14]刘建华,黄延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路径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6-218.

[15]罗映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82-85.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17]杨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报,2018(31):41-41,45.

[1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上一篇:【心得体会】袁荫贞: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深入落实“四个回归”

下一篇:【心得体会】童兵:坚持“以本为本”切实推进“四个回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