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大讨论

坚持“以本为本”切实推进“四个回归”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童兵


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次大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发表了《一流本科教育宣言》(即“成都宣言”),为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绘制了“施工图”。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言简意赅,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的高度概括,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经典书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期间告诫北大学生“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但现在大学生认真读书竟然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据国内某机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文献量达到三万字以上者仅占18%,而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生是85%;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课外书达到10本书以上者仅占12%,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则达92%;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专业论文达到50篇以上者仅占17%,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则达89%。

多读书特别要读包括马列经典在内的中外经典名著,这是因为经典凝聚着人类的思想精华,珍藏着人类的智力成果,阅读这些精华不仅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思想共鸣和感官享受,而且还能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经典回答人的意义,探寻社会之美丑,发现自然之规律,阅读经典能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格调,浇灌人的理智之花。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和阿德勒就非常推崇经典名著的教育价值,认为名著超越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具有永恒价值。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本是教师分内的事,是高等教育不言自明的本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说“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人类教育的永恒追求和高等教育的基本运行规律。从教必育人,育人必从教,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是这样一条普世性教育准则,在我国高校却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瑕疵。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在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指标上都是看重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著作等内容,教学质量的好坏反而没有体现出来。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老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严重不足。为了真正让老师做到教书育人,以本为本,学校应该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有关教学切身利益的指标上真正做到重视教学、重视本科。

三、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立足点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是作为高等院校和高等学校教育者必须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对此,我国的教育方针已经早就作出明确界定: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固然要追求个体素质和个性的发展完善,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但教育目的也是有社会制约性的,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现实的。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否则会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带来致命的危害。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除了思政课的老师以外,本人认为专业思政更为重要。专业老师是和学生相处比较多的,学生受其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专业老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外,更应该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敬畏、职业自豪在内的专业思政的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教育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教育梦和中国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今天,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居于世界中上行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教育强国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早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而且有望在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路还很漫长,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真正做到“以本为本”,切实推进“四个回归”,一定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教育强国梦。

上一篇:【心得体会】袁荫贞: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深入落实“四个回归”

下一篇:【心得体会】唐元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论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