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北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
2025年春晚,英歌舞这项潮汕非遗首登央视春晚,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和南山英歌队首次合体演出,舞姿刚劲,击槌有声,一曲《潮起舞英歌》点燃全场。
英歌,也称秧歌、莺歌,以《水浒传》中的人物为原型,表演热血澎湃的对战场面。普宁英歌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濒临解散到火遍全国,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普宁英歌富有底蕴的“前世”,使其得以延续至“今生”,也让莞揭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找到一个切入点。
东莞揭阳对口帮扶协作团队通过推动英歌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与发展,申报非遗传承人、组建少年队伍并开设培训班,开发文创产品、整合文旅资源,串联特色旅游线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联动高校设计文化IP,举办常态化演艺活动,并借助演出推介本地特色产品等举措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潮汕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
撰文:蔡子航 林海金 官小群 戴双城
传承创新
致力打造“富美英歌”IP
走进普宁里湖镇富美村,一幅生动的“非遗画卷”跃然眼前:村道两侧的墙面上,梁山好汉的脸谱彩绘栩栩如生;祠堂的四方天井内,富美青年英歌队队员挥槌击鼓,步伐铿锵……
“几年前训练条件也很简陋,杂草丛生,墙面斑驳,年轻人对英歌提不起兴趣。”富美村党总支书记李立伟感慨道。
改变始于2021年。东莞市驻里湖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入驻后,瞄准英歌舞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用好用活“富美青年”特色商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资金和方向,文化就能‘活’起来。”工作队队长韦世南回忆,他们首先从环境整治入手,与村委共同打造“英歌元素墙绘”,将破旧墙面变为文化展廊,投入专项经费修缮训练基地,添置服装道具。
更关键的是“破圈”思维。2023年,工作队推动英歌队编排节奏更快的创新版英歌舞,并策划全国首场“英歌+直播”,单场吸引超10万网友观看。
如今,富美村已培养青少年队员百余人,队员逐渐年轻化。工作队还推动富美村组建“富美少年英歌队”,开设英歌培训班,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到富美英歌训练基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实操训练。
2025年,富美青年英歌队登上央视春晚,与南山英歌队合体演出,刚劲舞姿燃爆全场。此外,富美英歌队的舞台从潮汕扩展至世界。在泰国曼谷,队员们顶着航班延误的压力,半小时完成脸谱化妆,将“中华战舞”跳进万人球场;在马来西亚,侨胞们热泪盈眶:“这是祖辈魂牵梦绕的乡音!”如今,英歌队已赴6国演出,所到之处皆掀起“中国热”。
国际化的背后,是工作队的精心布局。一方面,联合东莞理工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英歌IP”,开发脸谱面具、手办、冰箱贴等系列文创产品;另一方面,推动“数字化传承”,联袂组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利用VR技术还原表演场景,谋划建设“英歌+VR”体验馆。
文化“活”了,乡村更要“旺”起来。工作队以“赏英歌”为主线,串联富美村、河头村、新松村、汤头村等地的文旅资源,打造一条“赏英歌、游古宅、品香茗、泡温泉”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游客白天在柯华故居感悟红色文化,傍晚到粤东最大茶叶市场品单丛茶,夜晚观英歌巡游;次日赴汤头村体验温泉,住民宿、购文创。
“富美青年英歌队从濒临解散到火遍全国,登上春晚不是终点,我们要让英歌舞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的愿景正逐步实现。眼下,工作队与莞揭指挥部谋划新篇:立足潮汕非遗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揭阳特色的文旅旅游路线项目和非遗创新中心项目,推动潮汕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
科技赋能
《大潮归来》唤醒百年剧院
在揭阳市榕城区砲台镇,一座沉寂10余年的老剧院正以全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曾经电缆破损、漏水严重的砲台大剧院,如今灯光璀璨,锣鼓声与喝彩声交织,大型史诗舞台剧《大潮归来》在此上演,成为粤东文旅新地标。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电缆被鼠咬、空调需重装”的闲置剧院?
转机源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2023年底,砲台镇成立强镇富村公司,将目光投向闲置的砲台大剧院,促成国内文旅龙头大潮集团投资超800万元的《大潮归来》英歌舞舞台剧项目落地,并以“租金+分红”模式与镇政府达成合作。
东莞市黄江组团驻砲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志珂介绍,在莞揭指挥部和驻榕城区工作队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整合驻镇帮扶协作工作队、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砲台镇强镇富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资源,联合瑛歌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大潮归来》主办方),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砲台镇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强镇富村。
在硬件设施升级方面,由强镇富村公司主导修复屋顶渗漏与墙体结构,全面检修自动吊杆、空调及监控系统;引入专业投资升级LED大屏、智能灯光音响系统,配套建设标准音控室;同步规划文创展售区与咖啡书吧等休闲空间,通过系统性改造使剧院达到市级专业演艺场馆标准。
创作之路充满挑战。剧本打磨三年,创作团队走访多位潮汕非遗传承人,将英歌舞、大锣鼓、木雕等元素融入现代舞台技术,舞美道具由北京非遗师傅亲手雕刻,18位艺术家28天通宵赶制红头船与百年祠堂模型。
该剧目以潮汕英歌舞为魂,串联下南洋、护粮仓、祠堂根脉等百年史诗,融入全息投影、立体音响等科技,让传统非遗变身“沉浸式视觉盛宴”,致力于打造粤东首个“非遗+话剧”创新IP。
2024年2月,剧院重启首演便一炮而红,日均观众超500人,日均上座率达90%。今年五一假期,剧院单日连演3场,座无虚席。
“接下来,我们要让剧院成为潮汕文化会客厅。”揭阳市炮台强镇富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晓璇信心满满。二期规划已提上日程:楼上打造非遗研学基地,楼下开辟潮汕特产展销区;与百家旅行社签约,推出“看大剧、游揭阳”深度游线路。
跨域协同
产学研共筑“帮扶生态圈”
夜幕降临,普宁市中茵度假村(即中茵文化园)内灯火通明。鼓点铿锵,舞姿矫健,上百名演员手持英歌槌,大型实景演出《英歌情》以磅礴之势演绎着潮汕先民抗击倭寇、守卫家园的热血传奇。
该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历时3年打磨,用五个篇章串联起潮汕几千年的历史脉络,呈现一方乡土厚重的人文画卷,诠释英歌舞的精神内涵和新的时代精神。
演出不仅汇聚了130余名专业舞者,还专门邀请了李俊浩任英歌动作指导,更融入大长陇贺灯、舞狮等10多项非遗元素,配合九维空间全息巨幕和旋转舞台矩阵,将古老民俗与前沿科技完美融合。
如何让“爆款”长红?普宁市政府党组成员、沙田镇—普宁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队长王颂辉给出答案:“非遗不能只停留在舞台,更要IP化、产业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普宁英歌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普宁英歌持续‘火出圈’,在海内外大放异彩,同时,这里有天然温泉,还有多处革命旧址……”王颂辉曾任莞揭指挥部乡村振兴局局长,对普宁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格外关注。
如今,普宁英歌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从田间地头的民俗表演跃升为现象级文化符号。莞揭对口帮扶工作围绕普宁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莞揭资源互补,构建起深度融合的产学研体系,推动这一非遗文化从传统民俗向现代文化IP转型。
文旅融合方面,莞揭两地以“非遗+演艺+旅游”模式打造《英歌情》《大潮归来》等文旅融合项目。今年春节期间,揭阳全市各地将举办总计116场英歌舞表演,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一场英歌舞奔赴一座城市,一睹非遗“中华战舞”的澎湃壮阔之美。
文化传播层面,英歌舞不仅惊艳亮相“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走进东莞理工学院完成高校首秀,更在东莞东坑“卖身节”、茶山茶园游会等大型活动中实现跨地域展演,借助沉浸式巡演搭建两地文化交流桥梁。
产学研创新方面,借助“双百行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契机,工作队联动东莞理工学院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启动“英歌IP孵化计划”,以富美青年英歌队为原型开发卡通IP形象,同步推进文创产品设计、研学路线开发等衍生体系,打造英歌文化IP矩阵,为英歌文化搭建了连接文旅产业的桥梁。
“揭阳历史底蕴深厚,农文旅发展潜力大,接下来工作队将加大融入式帮扶,以产学研协同为纽带,构建莞揭资源互补的‘帮扶生态圈’,助推揭阳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王颂辉说。
记者:蔡子航 林海金 官小群 戴双城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5年5月23日DC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