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粤教人函〔2025〕23号)的要求,学校组织了2025年全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参评项目的推荐评审工作。经个人申报、专家评议、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投票表决、校长办公会研究后决定,拟推荐21项成果参评2025年全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推荐名单及推荐次序见附表,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时间从2025年9月22日至2025年9月26日,如对推荐项目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向教务部或研究生院反映。来件请用真实姓名,并附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本科类、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成果联系人:翁老师,联系电话:0769-22862022,电子邮箱:wengyh@dgut.edu.cn;
研究生类成果联系人:宋老师,联系电话:0769-22862395,电子邮箱:songxj@dgut.edu.cn。
教务部(招生办公室)
研究生院
2025年9月22日
附表:东莞理工学院拟推荐参评2025年全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名单
一、高等教育类(本科类)
推荐顺序 | 拟推荐参评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1 | 五育浸润·通专融合·能力增值:地方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莞工范式 | 马宏伟,许燕转,王红成,郭奕鹏,郝丽霞,况小雪,王博,郭建文,刘蒂,翁远航 | 东莞理工学院 |
2 | 需求导向·多元协同·实战赋能: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 王红成,马宏伟,陈伟,徐勇军,胡钦华,孙璨,黄彬,曾宪群,翁远航,刘雁 | 东莞理工学院 |
3 | 思政铸魂·三阶赋能·导师引领——地方应用研究型高校“土木+新质生产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郑愚,艾心荧,孙璨,张伟伟,吴晓伟,余烈,房学谦,丁其乐,胡守旺,唐昀超 | 东莞理工学院 |
4 | 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新能源电池行业地方高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徐勇军,廖俊旭,廖文波,黄斯珉,尹庆玲,宾术,赵丽源,尹辉斌,苗荣荣,彭敏,刘桂松,刘艳玉,李超,戈志敏,赵鸿斌 | 东莞理工学院,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 | 需求深嵌·全链育芯·能力进阶:构筑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 任斌,王红成,张光旻,杨阳,赵晓芳,翁炎泉,王禹,罗安信,张志坚,陈豪翔 | 东莞理工学院 |
6 | 四元四实、共生共长,沉浸厂区模式——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孙振忠,黄辉宇,王博,黄楚刁,黄彬,晏晓辉,郭建文,邓君,海洋,卢文娟,姜炳春,谢黎,高俊国,陈德根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 |
7 | 聚合·重构·保障——数智驱动能力跃迁的工程施工管理课程群教学模式创新 | 孙璨,郑愚,于雅文,吴晓伟,高峰,王晓璐,张媚,李春红,刘东,郑明方 | 东莞理工学院 |
8 | 跨界融合、项目驱动,粤台合作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陈伟,黎伟,姚宇华,黄彬,王博,谢春晓,胡文龙,黄灯奎,陈敏谊,袁绮棋 | 东莞理工学院 |
9 | “粤光”十五年——卓越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张艳红,杨金山,蔡晓航,郑路,白龙,卢嘉杰,严楚晴,胡嘉琪,马旭,李缨 | 东莞理工学院 |
10 | “三跨四融”模式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胜任力的创新与实践 | 刘蕾,况小雪,张锐,谢伟红,李茂菊,黎婉勤,李幼波 | 东莞理工学院 |
11 | 一枢纽·二融合·三驱动:“双碳”背景下化学化工类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 黄斯珉,涂军令,钟国玉,黄相璇,廖文波,傅小波,赵莉丽,鄢远洋,李超,徐勇军 | 东莞理工学院 |
12 | “绿美湾区 三融四创”的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李衍亮,兰善红,吕小梅,张云飞,方嘉声,黄卫清,高峰,陈忠明,黄海明,林辉 | 东莞理工学院 |
13 | 三力引领、四方协同:地方高校应用型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黄辉宇,晏晓辉,孙振忠,张良伟,罗剑英,张智聪,李 帅,龙建宇,赵容,吴鹏 | 东莞理工学院 |
14 | 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四维融合”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刘继云,黎伟,陈海东,谷云燕,邓毅青,金龙,洪志远,罗恒深,张林云,陈传营 | 东莞理工学院 |
二、高等教育类(研究生类)
推荐顺序 | 拟推荐参评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1 | 五重改革四阶递进三维协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廖文波,马宏伟,宋雪晶,沈飞,郑愚,彭晓波,程发良,曾达幸,荣戗戗,李蔚凌 | 东莞理工学院 |
2 | 三聚焦·三融合·三跃升:环境工程专硕产教研融合实践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 | 李长平,荣戗戗,廖建波,杨盈,王玉伟,杨立辉,兰善红,苏美蓉,解玉磊,黄卫清,程发良,黄焕忠,王刚,黄海明,花开慧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 |
3 | 双创引领、产学研赛融合的地方高校本硕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李广明,罗鸿斌,任斌,袁华强,刘群锋,李蔚凌,任子良,丁凯,陶铭,张宇辉 | 东莞理工学院 |
三、基础教育类
推荐顺序 | 拟推荐参评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1 | “高校—小学—企业”协同构建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 张锐,刘伟胜,熊昊,游俊枭 | 东莞理工学院 |
2 | 科研驱动•数智赋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5P模型构建与实践 | 况小雪、李茂菊、李文韬、钟小敏、蔡敏胜、余意 | 东莞理工学院 |
3 | AI+音乐科技赋能中小学音乐教师“创作与教学”双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 史旻,黄琼,巴韵 | 东莞理工学院 |
四、职业教育类
推荐顺序 | 拟推荐参评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1 | “政校协同・工学融合・育训一体”新生代产业工人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刘伟、张新建、左哲、杨惠平、刘春江、张林云 | 东莞理工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