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科学星空陨落一颗璀璨星辰。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在南海之滨的制造业名城东莞,这个消息激起层层涟漪。一段始于1993年的特殊情缘,让这座城市与这位科学巨匠紧密相连。三十余年间,七顾莞邑、十七次晤谈,从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到“杨奖杨楼杨班”,杨振宁先生将他对中国科技未来的期望,深深植根于这片创新热土。
今日,东莞日报记者通过重温杨振宁院士与东莞的点滴往事,既为追思其光辉一生,也为铭记那份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
缘起莞工:一句校训与唯一承诺
1993年1月13日,南国的冬日,暖意融融。一辆汽车行驶在刚刚撤县立市八年的东莞道路上,窗外是生机勃发的建设图景。车内,坐着时年71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他甫从虎门登岸,不顾舟车劳顿,辗转一个多小时,专程奔赴一所创办仅进入第二年的年轻学府——东莞理工学院。
彼时的东莞,正处在从农业县向“制造业名城”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粤大地,东莞人以其特有的敢为人先精神,在1985年撤县立市时便萌生了创办大学的梦想。从香港邀请几十名乡贤回来,一口气筹集了4800万元,作为建校的“第一桶金”。1992年春天,国家教委的一纸批文,正式点燃了这座城市的“大学梦”。
通过东莞籍著名企业家、香港协成行集团主席方润华先生的牵线,杨振宁与这所承载着东莞“大学梦”的地方高校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杨振宁每年有三个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与方润华同任校董。面对东莞理工学院首任院长张遐龄的诚挚邀请,他欣然应允,出任该校名誉院长。
这并非一个虚衔。这是杨振宁先生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接受的首个名誉院长职务,其意义非同寻常。他为这座年轻的城市与这所襁褓中的学府,注入了一股深厚而珍贵的学术底蕴与精神力量。
当日,杨振宁兴致勃勃地参观校园,亲手植下一株树苗,更挥毫题下“学而知不足”五个大字。这句源自《礼记·学记》的箴言,蕴含着实践求真、教学相长的深刻哲理,2008年被正式定为校训,勒石永存,成为无数莞工学子求学路上的座右铭。
谁也不曾预料,这次初遇,竟开启了一段跨越世纪、长达三十余年的深厚情缘。2018年5月,在清华园内接待莞工师生时,杨振宁先生曾动情坦言:“我和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这句“唯一”,是对这份情缘最珍贵、最真挚的注脚。
三十余年间,从“学而知不足”到“制天命而用之”,从“学源于思”到对学子“空前大时代”的殷切寄语,杨振宁先生四次为学校题词,勾勒出他对后辈学人愈发深沉的寄望。
七顾莞邑:巨擘的深情与城市的远见
“快30年了,我看见了东莞理工学院的成长。”杨振宁先生曾如此感慨。自1993年首次踏足,他先后六次亲临莞工,每一次莅临,都成为学校发展史上鲜明的里程碑,见证并助推着这所年轻学府的茁壮成长。
2008年2月,杨振宁先生第二次莅临东莞理工学院。他亲自为镌刻着“学而知不足”的校训石揭幕,亲手种下一株罗汉青松,并首次颁发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他语重心长地寄语学子:“我希望东莞理工学院的青年学子能够掌握到这个时代的变化,了解到这个时代给予的、你们父母辈祖父辈所没有的机会,以及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
2009年5月,他第三次到访,为潘鹤大师创作的杨振宁铜像揭幕,并作《物理学的诱惑》演讲。他亲自斟酌修改对学子的寄语:“我希望东莞理工学院的学子们,认识到你们生长在一个空前的大时代,认识到此时代给予你们的机会和责任。”这段寄语后被勒石为记,与铜像一起伫立于图书馆入口处,日日警醒着来往的师生。
2012年4月,适逢东莞理工学院建校20周年,杨振宁先生第四次莅校,为陈省身、杨振宁铜像揭幕。此外,他与著名学者、艺术家范曾,科学家朱经武等展开高端对话,共襄“科学·艺术·人生”大师讲坛的思想盛宴,并与学校定下温暖的“十年之约”。
2012年校庆时,他更明确建议莞工“抓住这次机遇,成为与散裂中子源实验室相匹配和互补的研究型大学”。如今,散裂中子源已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完全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2014年6月,92岁高龄的杨振宁第五次莅校,为东莞理工—华为网络学院、东莞理工—西门子自动化学院揭牌,考察杨振宁教研楼选址,并为师生作《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主题演讲,勉励学子“不要轻言放弃,要敢于创新”。
2017年4月,96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亲临莞工校园。他精神矍铄地为杨振宁教研楼奠基培土,见证学校25周年华诞的辉煌时刻。在与青年教师代表座谈时,他送上真挚的祝愿:“希望莞工下一个25年更精彩。”
2018年春,东莞理工学院校领导专程赴清华园,向先生汇报开办创新班的构想。杨振宁认真听取汇报后,欣然表示:“同意办这个班!相信你们一定能办好!”并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寄语学校抓住科技革命机遇。
尤为关键的是,杨振宁以其科学远见,为东莞的科技发展指明方向。2009年,当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尚在东莞选址认证阶段,他亲率弟子来莞开展科普讲座,消除公众疑虑。他当时预言:“30年后,东莞人会觉得争取到这个项目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
2019年2月,杨振宁访问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参观了直线加速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靶站谱仪大厅。在了解到未来将在CSNS附近建设南方光源后,他表示,广东建设散裂中子源极具远见,整个区域将与高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前景十分美好。
这七次亲临,见证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跨越式成长,更是一位科学大师对后辈学子的殷切期盼,以及对一座城市发展轨迹的深刻影响。
泽被莞邑:“杨奖杨楼杨班”与一座城市的精神烙印
杨振宁对东莞的影响,早已超越一所大学的围墙,深刻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与发展脉络。在东莞理工学院校园里,师生们亲切地称与杨振宁相关的印记为“杨奖、杨楼、杨班”,这些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振宁奖学金”自2007年设立以来,激励着一代代莞工学子在科技竞赛中奋勇争先;“杨振宁教研楼”于2020年正式启用,成为国内首座以杨振宁命名的教研建筑;“杨振宁创新班”更是在他亲自首肯下创办,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
这份情谊在2020年化作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东莞理工学院师生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杨振宁教研楼模型,从东莞送往他在清华的办公室。这份由东莞理工学院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师生联手制作的礼物,不仅象征着深厚的感情,更见证着东莞从农业县到制造业名城的蜕变。
2022年,在东莞理工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杨振宁先生向学校赠送了《杨振宁传》和《晨曦集》两册图书。他还通过视频表达对学校的认可和鼓励,勉励学校“要不断努力,向前沿科技方面进军”。
在东莞理工学院校园里,一直关心、两尊铜像、三株名木、四次题词、六次到访、十七次会见学校领导或师生代表……这些数字背后,是杨振宁先生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期望。
杨振宁先生播下的科学种子,已在莞邑大地生根结果。东莞理工学院已从一所地方性高校,快速成长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随着散裂中子源的落地,以及东莞理工学院、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的聚力发展,科学与教育正推动这座城市实现华丽转身。东莞这片制造业热土,正迎来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
三十余年间,杨振宁与东莞的这段“唯一”情缘,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更是一位科学巨擘与一座城市的佳话,将永远铭刻在东莞的发展史册上。他所题写的“学而知不足”校训依然激励着无数学子,他所展望的科技梦想仍在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延续。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振宁先生《归根》诗中的诗句,也是他与东莞这段情缘的最好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