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夏高考志愿填报的热潮中,首次招生的大湾区大学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这所新型研究型公办本科高校的出现,标志着东莞在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与此同时,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新老高校也纷纷发力,与大湾区大学一同推动东莞高等教育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高校的集聚和“量”“质”齐飞,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东莞的创新基因、人才结构和城市能级,为这座“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的转型注入磅礴动能。
国际基因筑基高教迈向高地
作为广东省领导和管理的新型研究型公办本科高校,大湾区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首批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5个本科专业,首年计划在粤招生80人,标志着东莞乃至大湾区高等教育版图迎来重要扩容。
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表示,东莞将为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全方位保障办学投入、校园建设、人才引进和日常运行等,确保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大湾区大学高起点谋划、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设,深度融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
从筹建伊始,打造顶尖学术团队就被视为高起点办学的核心工程。大湾区大学立足粤港澳,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确立了“理工为主、精理强工”的办学方向,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工程、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理学及金融管理六大领域。其育人目标是培养兼具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和引领创新实践的高水平人才。
谈及东莞高教新势力,与大湾区大学相距仅11公里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同样引人注目。这所去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9月启用的合作大学,承载着香港城市大学的国际化与创新基因,秉承“教研合一、两校一质、创新无限”理念,同样志在建成世界一流的教研创新学府。两所新兴大学的设立,使东莞高校总数突破10所,其中6所坐落松山湖。更重要的是,它们以其鲜明的前沿科技与国际特色,与松山湖蓬勃的产业创新生态深度耦合,共同推动东莞高等教育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高校密度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为东莞带来了优质的高等教育人才队伍。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是人才,进莞来”战略,高校教育人才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力量。
新设立的大湾区大学引进了世界一流水平领军人才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目前,学校近300名教研人员均有博士学位,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取得学位,70%的教研人员具有海外教学科研工作经历,更汇聚了10位院士和78位国家级人才。
作为东莞最“资深”的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在人才引育上成果斐然,高端人才增量持续领跑全省。2019年7月以来,该校共引进战略人才、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近807人、博士后310余人。学校现有全职在聘外籍院士4人,教职工1945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40人、副高职称人员373人、博士1062人,人才梯队日益雄厚。
专家指出,高校教师群体凭借其规模、质量与战略价值,正成为支撑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他们扎根东莞,通过科研转化、产业协同与人才培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教育是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的基石。东莞高校培养的优秀学子,正源源不断地加入城市建设大军,成为本土人才资源的重要生力军。毕业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建臻,如今是散裂中子源的低温工程师助理。他与团队将流程耗时从5天缩短至2天,为实验提供接近“绝对零度”(2开氏度,约-271.15℃)的极端稳定环境。同时,他至少有8位校友奋战在散裂中子源,为国之重器和基础科研贡献东莞力量。
2024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茶山人社分局、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推出“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为茶山玩具产业定向输送高技能设计人才。服装设计专业的刘思汝在实习期间便参与了公司明星产品的设计制作,作品获高度认可并量产,毕业后顺利留企发展。茶山人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订单班”有效填补了企业技术缺口。
东莞高校的人才效应不仅惠及本土,更辐射整个大湾区。东莞理工学院数据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比例超92%,留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比超8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3%,体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的紧密契合。
产研深度融合创新引擎赋能
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枢纽,高校在产学研协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既是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的源头,也是响应市场需求、优化科研方向的实践场。
今年3月,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分中心在广东医科大学揭牌成立。该分中心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并重、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并进”的发展思路,重点针对广东地区南药资源如沉香、化橘红、广陈皮、高良姜等进行研发,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基于药食同源的保健养生茶等多种大健康产品,开展广泛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科研—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东莞理工学院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全国经济百强镇及华为等深度对接,打造“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学校精心构建并有效落实“课题组—基层学术组织—领域内知名专家—科研部”的有组织申报体系,积极推动实施“重点学科+研究团队+支撑平台”的建设模式,形成学科、团队与平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催生更多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
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毫米波通信基带—应急通信链路关键技术开发”便是成功例证,转化金额达502万元。该项目采用多层循环LDPC编码、JPL架构等创新技术,突破带宽限制与同步技术瓶颈,解决传统通信在应急场景中传输速率低、抗干扰弱的痛点。该项目以“高校基础研究+企业工程转化”的产教融合模式,高校研发的多层循环LDPC编码技术将吞吐率提升至52Gbps,经企业转化后应用于分组IP型微波设备,企业与河南运营商初步达成合作,基于其设备在暴雨、逃生通道等场景中测试抗雨衰、长距离传输能力,未来其技术对通信网络抗灾能力的提升。项目落地后,将为通信与电力行业提供自主可控的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新办高校在产学研融合上同样动作频频。今年年初,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成功举办“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产学研专场对接会,吸引了120多位东莞企业代表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参与。此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还与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共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科技创新中心,凭借香港城市大学的世界级科研实力及东莞市的产业优势,建设产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并作为莞港合作桥梁,促进两地的科研转化和产业化。
校方表示,将充分发挥国际化科研平台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落地转化,为东莞乃至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校地同频共振共建成果惠民
当下,校地共建正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实践化,更为地方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东莞理工学院通过“服务东莞企业行动计划”,已建立校企、校政联合研发平台60余个。这些平台不仅是科研团队的实践场和应用场景,加速了成果转化,更直接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广东医科大学与东莞市的合作堪称校地共建典范。2020年12月29日,东莞市政府和广东医科大学签约,将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
校地共建的作用显而易见。广东医科大学各学院通过临床问题与科学研究的联动、衔接,以有组织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促进医院临床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以临床与基础科研团队融合发展,带动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发挥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医疗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各学科教学科研人才的合力,快速将医院建设成为东莞市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东莞市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和健康服务,一所融医、教、研一体的、崭新面貌的、未来可期的医院将在行业和业界崛起。
数据印证蝶变。校地共建前,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只有2个市临床重点专科;校地共建三年后,医院就新增了11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2020年,医院仅有3名博士;到2023年,医院累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86名,占比13.24%,医院人才聚集效应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更令人瞩目的是,共建以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在重大医疗技术领域屡获突破,填补了区域乃至东莞的多项空白,真正实现了校地共建惠及民生。
专家说法:理工高校集聚赋能产业升级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的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以理工类为主,符合东莞产业升级需要,也满足东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产业升级亟须高科技支撑,大学平台能高效整合资源,驱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高度集聚不仅扩大了师生群体规模,更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落户,从而整体提升城市形象与层级。
林江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缺一不可,要“两条腿走路”,产学研融合非常重要。他特别赞赏东莞理工学院在产学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建议其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深化合作,探索将东莞成功的产学研模式经验辐射至香港乃至更广阔区域,输出产学研融合的东莞样本。
记者:李直健
原载于《广州日报》2025年7月4日DGA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