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之际,2025年中拉技术合作发展交流会于9月3日-4日在东莞举行,来自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心及企业的350多名中外代表参加活动。
该活动由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下称“中拉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是中拉技术转移中心打造的年度品牌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助力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中拉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内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综合性跨国技术转移机构,东莞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实体发起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新时期“中拉科技伙伴计划”发布
六大行动深化中拉科技合作
9月3日,2025年中拉技术合作发展交流会正式开幕。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国智,阿根廷驻广州总领事时美善,乌拉圭驻广州总领事法昆多·费尔南德斯·格拉,乌拉圭文教部国家创新科技司司长贡萨洛·坦克雷迪,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王月琴,东莞市市长吕成蹊,东莞理工学院校领导马宏伟、郑愚等出席活动。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胡钦华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新时期“中拉科技伙伴计划”正式发布。“计划”聚焦科技发展战略对接、联合研究、科技人文交流、共建合作平台、技术转移、全球科技治理等六项行动,旨在服务对拉整体科技创新合作,搭建中拉科技合作平台,共享科技发展经验,增强区域内各国科技实力,助力加速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针对中拉共性领域、共性合作需求,增进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推进中拉“研究、规划、技术、人才、平台”五位一体的科技合作。
多个新项目启动
搭建中拉合作新桥梁
在中外嘉宾代表们的共同见证下,中拉数字教育高校联盟正式成立、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多个中拉合作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其中,中拉数字教育高校联盟由中拉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中拉高校共同发起,将聚焦智慧教育革新、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生态培育三大核心使命,推动更多中拉高校实现课程互换与学分互认,协同打造国际技术转移经纪人网络,定向培养具备“双语能力+技术硬实力+产业洞察”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联盟发起高校之一,东莞理工学院已分别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乌拉圭共和国大学签署中拉数字教育高校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与巴西、乌拉圭高校在智慧教育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并率先推动一批优质线上课程“走出去”,积极探索拉美国家高校课程的引入,充分用好联盟平台,推动教育资源双向流动。
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交易平台设有技术交易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产品交易中心,分别满足中拉双边企业出海产业投资、跨国科技经贸合作以及国际商品贸易等不同业务需求,将为国内企业布局拉美、拉美企业深耕中国,提供全链路、一站式综合服务。现场还举行了中拉技术合作交流与企业对外合作案例会,介绍了中拉科技与经贸合作所涉及的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市场需求及产业动态等内容,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合作提供相关行动指引。
莞工携手智利高校
推进海洋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创新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代表学校与智利边境大学签约共建“中国-智利海洋防灾与应急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由东莞理工学院承办的平行交流活动——海洋工程智慧防灾应急创新与发展交流会上,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联合实验室以“面向产业技术应用与产能合作”为建设方向,充分发挥两国高校的资源优势,聚焦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海洋应急响应与管理、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五大研究方向,构建全链条创新平台,建立中拉海洋防灾创新网络,助力中智两国乃至拉美地区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为深化中智重要战略伙伴关系,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交流会上,邀请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杨庆山、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苏三庆、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郑愚等多位专家学者,就海上风电结构风灾防御、自供能海洋结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等前沿技术作专题报告,并开展深入交流。
活动期间,还有中拉数字教育领域成果发布会、中拉线上交易成果发布会等多场重磅平行交流活动举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中拉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秉持“以我为主、开放共赢”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中拉技术转移中心的理事长单位,东莞理工学院深度参与该中心建设任务,已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古巴、乌拉圭、秘鲁、智利等8个国家共14所拉美高校及研究机构达成合作。成立东莞理工学院拉美研究院,建设有“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东莞基地)”,联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厄瓜多尔高校开展中西语言互换课程并为该校提供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支持,还与古巴哈瓦那大学在光伏能源领域开展科研合作。
(撰稿、一审:范晖帆;二审:吴迪;三审:叶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