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开启,莞工青年也迈开了社会实践的步伐。近日,我校近170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近3000名师生奔赴广东各地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义教助学、社会调研等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携手共推“双百行动”走深走实。

工作机制:引导青年用脚步丈量大地

东莞理工学院构建起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为青年服务基层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由校党委领导、校团委牵头、各学院团委及其他二级组织机构参与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优办法》,将社会实践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量化考核。在此基础上,构建“1+3+3”工作格局:社会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明确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化、平台化“三个建设路径”,组建面向东莞各镇街、广东省内各地市的突击队和省外社会实践队“三路队伍”。

在这一机制引领下,2024年学校150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800余名师生投身实践,覆盖15个二级学院50多个专业;超90支队伍全栈式落地东莞各镇区,覆盖率超90%,受益群众超万人;17个“挑战杯”、13个创新赛的竞赛项目和16个“攀登计划”项目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成果真正扎根基层。2025年,队伍数量再增长,近170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同学们走向五湖四海,热忱参与到九大类型服务中去。

“下马栽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莞工青年以“下马栽花”的务实,用专业所长回应乡村需求,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7月份,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湾区脉搏”社会实践队在前往惠州罗浮山和深圳坪山的东江纵队纪念区,围绕红色建筑修复与保护开展实践。队员们实地勘察遗址建筑的墙体风化、结构损耗等病害,结合东江纵队革命历史档案与建筑修复理论与技术,研讨”修旧如旧“保护方案;同时全面记录建筑形制、材质老化、修缮痕迹与保护现状,通过交流与查阅资料挖掘其抗战历史价值。

今年4月份以来,文学与传媒学院《纪录片研究与实践》课程的近百名学生组成的纪实影像创作团队,紧贴韶关新丰县红色文化与非遗保护工作需求,紧锣密鼓地开展“红色闪耀新丰·非遗焕彩新丰”纪实影像创作行动,2个多月内完成19个纪实影像作品,其中红色主题11个、非遗题材4个、乡村振兴等题材4个。

2024年,东莞理工学院5支突击队获国家级立项与获奖,7支获省级奖项,28支在地级市赛事中获奖;在2023年、2024年“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中,45个作品获奖,获重点团队2个、优秀团队1个,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其中,东莞理工学院饶平绿美青年支教突击队的《绿美饶平,推普同行》获得第27届全国推普周“讲好普通话,共抒中华情”公益短视频优秀作品,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视频号等平台展播;其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成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通报表扬。

生命健康技术学院健康逐梦突击队深入韶关新丰县,在田间地头采样监测农产品,协助建立团体标准;针对佛手瓜病害提交佛手瓜真菌病害研究报告,直接助农销售2万余件,总金额超20万元。该院多支青年大学生突击队累计超100人次深入结对地区开展科技赋农工作,化身“乡村科技先锋”。

机械工程学院智慧农业突击队聚焦揭阳普宁市船埔镇农产品销路难题,融合南阳山红色故事与青梅文化,运用“脑电情感化设计”技术打造“红色南阳山”系列青梅文创礼盒,到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万元。目前,团队正为当地青梅园研发“空地一体”智慧农业方案,用科技为农业赋能。

走进乡村:课程思政的实践课堂

东莞理工学院将基层需求转化为教学实践资源,将服务项目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服务乡村中锤炼品格。

在新丰纪实影像创作行动中,文学与传媒学院提出“课程即项目、作业即作品”。参与创作行动的卓广杰同学分享拍摄感悟时直言心声:“在新丰马头镇采访老区干部时,他们讲述的革命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目睹非遗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更理解了传统技艺在当代延续的重量”。

智慧农业突击队核心成员陈楷思在得知家乡揭阳普宁的船埔镇吉告村实际需求后,将原本用于封闭大棚的AI农作物病害识别机器人系统进行“山地化”升级改造,使其能够适应开放的山地环境。团队驻扎山间研制一套适用于山地果园的“空地一体”作物信息感知系统,用 “为田地写代码,为农业造机器人”的初心践行“上山种地,回村报国”情怀。

在东莞市横沥镇,东莞理工学院乡村美化突击队在水边村主动邀请村民代表参与设计讨论,将传统习俗融入创作;非遗新旅突击队在田头村设计特色村落LOGO。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两支队伍用专业所学服务横沥镇乡村发展,得到地方政府和村民的认可,横沥镇委还发来感谢信。乡村美化突击队队长彭可玉同学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真切体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意义。能为东莞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撰稿、一审:肖锦全;二审:劳丹;三审:叶妙娴)

下一篇:我校举办2025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