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工党员教师以“双百行动”为笔,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写在基层大地。从电力运维到乡村振兴,从文化传承到教育帮扶,他们用科技攻坚与实践服务践行初心,书写新时代的党员答卷。
聚焦电力运维需求,优化工具提升作业效率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吴鹏,作为工程训练与实验教师党支部委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学校“双百行动”中,他带领团队将专业技术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效,为新丰县电力产业升级提供解决方案。
2023年11月,随着南方电网智能电网建设和电能表智能化升级推进,新丰县供电局在日常运维中面临棘手难题:传统人工拆卸电表“通讯模块”不仅流程繁琐、耗时长,高空作业时还存在后仰坠落风险,长期徒手操作更导致电力工人手指疲劳磨伤。吴鹏通过驻新丰帮扶队获悉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开展“单相电能表通讯模块拆卸工具”的研发。“高校教师肩负服务社会的职责,作为党员更应在基层需求面前主动作为。电力运维连着民生保障与作业安全,把机械工程技术用在解决这些民生痛点上,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秉持这一信念,吴鹏迅速组建研发团队,联合青年教师蔡盛腾、何伟锋,将高校科研力量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工具既高效又安全。”吴鹏说道。团队争分夺秒投入技术攻关,仅用一个半月便研制出高效安全的拆卸工具,并在新丰各住宅小区开展现场应用测试。参与测试的一线电工感慨:“以前靠手抠,一天下来手指火辣辣地疼,现在用这个工具,效率提上去了,安全也有保障,我们打心底里感谢。”
技术验证通过后,吴鹏主动扛起成果转化重任。2024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与家人团聚,驻守生产车间协调生产各环节,确保成果的规模化生产顺利进行。在他的全力推动下,3月底,1000套工具顺利交付,为韶关市大规模更换电表通讯模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聚焦管道检测难题,以仿生机器蛇突破空间限制
近日,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教师党支部副书记武静博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针对150mm直径电缆管道的“管道检测智能机器蛇”,为新丰县电力基础设施运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这条身怀“透视眼”与“柔骨功”的机器蛇,正成为破解地下管道检测难题的硬核力量。
针对新丰县供电局提出的电缆检测和管道堵塞排查等难题,武静团队依托马宏伟教授牵头的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多科研平台启动研发工作。“传统刚性检测设备无法进入150mm直径的狭窄管道,人工检测效率低。”武静说道,团队聚焦设备灵活性与检测精准度两大核心需求,构建“需求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机制,“我们要让设备既能像蛇一样在复杂管道中穿行,又能精准定位堵塞点。”

研发过程中,武静团队采用柔性仿生骨架与多关节机械臂设计,使机器蛇能在地下电缆管道复杂弯道、狭窄空间内自由穿梭,突破传统设备的空间限制。设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实时传输系统,可将管道内部影像同步至地面终端,实现可视化检测。“现在,运维人员通过机器蛇的视觉系统监控,可清晰看到管道内的异物阻塞及管道破损、压溃等情况。”武静说道,该设备有效解决了人工检测 “够不着、看不全”的行业痛点。
今年5月 ,机器蛇首代样机正式通过新丰县供电局验收。新丰供电局总经理欧小波在验收交流会上表示:“样机的通过标志着我们新丰供电局在电缆管道智能运维领域迈出从0到1的关键一步,为电缆管道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聚焦农产品升级需求,打造品牌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在学校“双百行动”中,生命健康技术学院教师党支部党员邹水洋副教授带领“新丰县、普宁市特色农产品及预制菜加工科技服务小分队”,立足地方农业发展需求,以“品牌引领 + 科技赋能 + 数字营销”的农产品提质增效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按照学校部署,邹水洋担任项目负责人后迅速带队深入新丰、普宁调研。“两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却存在品牌影响力弱、标准化程度低、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邹水洋坦言,“于是,我们根据新丰、普宁农业及食品产业的具体实际,将科技与市场相结合,创新性提出‘品牌引领 + 科技赋能 + 数字营销’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希望能让 ‘好产品’变成‘好商品’。”
在邹水洋的带领下,小分队与新丰、普宁两地紧密协作,将方案逐步落地。“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第一步。” 邹水洋说。小分队先后帮助两地建立了“新丰味”“黄茶农韵”“大坝菜”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微网页、二维码品牌标识,让农产品有了更鲜明的“身份标签”。在标准化建设中,小分队协助撰写多个农产品团体标准、建立区域品牌质量管理体系,助力新丰县黄磜镇获广东省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立项,拿下2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标准是品质的保障,也是品牌走向市场的通行证。”邹水洋强调。
小分队还对特色农产品及其种植土壤开展检测分析,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并组织师生拍摄产品视频,为当地电商团队开展新媒体运营指导培训。“我们希望通过新媒体的力量,让优质农产品被更多人看见。”邹水洋说道。
此外,邹水洋还推动生命健康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双百行动、莞品・食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以电子商务助力新丰、普宁及东莞本土特色农产品、食品销售,至今已累计实现销售额20余万元。小分队提出的“一体化方案”切实破解地方产业发展痛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们做的不是‘一次性帮扶’,而是帮地方搭建可持续的产业升级体系。”邹水洋和他的小分队用行动证明:当科技与土地结合,当智慧与产业共振,就能为乡村振兴谱写出实实在在的赋能篇章。
聚焦地方文化传承,以纪实影像赋能乡村故事
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委员、传媒系主任杨金山,以“新丰所需、文传所能”为指引,发起“新丰纪实影像创作行动”,带领百名学生用镜头记录新丰红色文化与非遗魅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传媒力量。
“新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非遗项目,作为高校传媒专业,我们有责任用镜头讲好地方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杨金山谈到发起行动初衷。行动以“艺术乡见”乡村工作室建设为契机、以《纪录片研究与实践》课程为载体,组建20个学生创作团队,构建起“校地文化共建”的实践模式。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创作团队分两批深入新丰乡村。“首批‘红色闪耀新丰’创作中,我们邀请新丰老干部和党校教师走进莞工课堂,讲述新丰红色故事,让学生先理解再创作。”杨金山介绍,创作团队沿先辈足迹走访红军旧址,通过多元拍摄手法还原历史场景。第二批“非遗焕彩新丰”创作以新丰非遗传承项目沙田鹅醋钵、石角豆腐传统技艺、龙皇宫出行、大席水路歌等为题材,4名新进博士带领学生用镜头记录传承人的匠心工艺。
6月中旬,20部纪实短片在新丰县内外媒体平台上线。这些作品不仅是课程思政与‘双百行动’的双向奔赴,还通过田野调查实现了对地方文化的系统性梳理,“我们希望接下来每年组织师生到新丰开展影像创作,用持续的影像记录为新丰的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等留下可视化档案。”
聚焦基础教育技术短板,以志愿服务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支部以“双百行动”为契机,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用专业技术为基层教育解难题。这支由党员骨干带头的队伍,正以“小切口”技术服务破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大问题”。
“基层学校反映最多的就是教学设备老化、系统卡顿等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机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魏文红在调研中发现,新丰某小学的一体机因系统故障,网课经常中断。“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需求。”因此,支部创建了“e路同心”党建品牌,组建志愿服务队,制定涵盖设备检测、系统升级、操作培训的标准化服务手册。一年来,魏文红带队深入韶关、揭阳5个县(市、区),实地走访13所中小学与16个基层单位,把技术服务精准送到教学一线。
党支部联合计算机学院党委,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送技术指导、送培送课、爱心捐赠等活动。师生志愿者近30人次下沉基层,累计检测维修设备1200台,为受惠单位节省超10万元运维经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支部党员钟庆琪在新丰服务时发现多所学校存在网络布线隐患,当即带领团队重新规划线路:“我们不仅要解决设备故障,更要帮学校建立可持续的技术保障体系。”
“当看到乡村教室里的设备流畅运行,师生们用上了便捷的教学系统,就知道我们做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事。”魏文红说道。
聚焦乡村振兴双重难题,以“银发担当”激活基层动能
机关莞城退休党支部书记黄碧莲,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退休不褪色”的实干担当,推动“双百行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破解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与基层党建强化难题注入“银发动能”。
针对新丰县遥田镇维新小学提出的教学设备短缺、营养补给不足等实际困境,黄碧莲响应机关党委号召,联动退休党员群体启动帮扶行动。她强调,“我们虽然退休了,但为群众服务的初心不能退,能为乡村教育出份力,是党员责任所在。”
行动中,黄碧莲迅速组织64名退休党员筹集近2万元善款,联合爱心企业购置50箱营养饼干直达学校;同步推动东莞理工学院捐赠70台电脑,缓解设备缺口。“捐赠不是终点,我们支部会和学校保持定期对接,有需求随时联系。”她推动建立长效机制,让帮扶从“一阵风”变为“四季春”,为乡村教育筑牢硬件根基。
今年6月30日,为落实“百千万工程”及党支部结对帮村部署,黄碧莲前往横沥镇水边村,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题讲授专题党课。她在授课中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解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抽象的,要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服务群众的每一件事上,这样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更有凝聚力。”这场授课有效助力解决了基层党建中“政策理解浅、落实抓不细”的常见难题,助力基层党组织筑牢党风廉政根基。
从教育帮扶的“精准滴灌”到党建引领的“深耕细作”,黄碧莲的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务实支撑,更探索出一条退休党员发挥余热、服务基层的特色路径。她以初心不变的担当,让“银发力量”在基层治理与乡村发展中持续闪光。
(撰稿:杨琪、邓慧芬;一审:杨琪;二审:范晖帆;三审:叶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