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度思政课社会实践总结暨表彰会在我校松山湖校区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琦元,副校长马宏伟,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相关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老师以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吕琦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不断进行探索。精英实践作为这一次思政课的改革内容之一,四个分队分别到湖南、四川、贵州、韶关,有主题、有目的、有成果地进行社会实践,为接下来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在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中,思政课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思政课老师要按照“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通过思政课帮助每一位同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每一位同学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吕琦元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深刻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深刻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刻认识远大的抱负和脚踏实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唐元松表示,2017年度思政课社会实践有三个特点:一是主题明确。以“新时期新新农村”为主题,围绕“精准扶贫”“农村改革”“农村党建”“全面小康”“美丽乡村”等单元开展。在全面推进社会实践的同时,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创造性开展了精英实践专项调研活动,即精选调研课题、精选指导老师、精选调研地点(单位),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实地开展专题调研。2017年共组建了四支调查队,每支队伍由2名老师负责指导,12名左右学生参加。二是突出重点。各个调研队结合调研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广东队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深入我校扶贫驻点村韶关市乐昌县斗湾村应山村进行实地调研,力求揭示“地方性经验”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启迪和借鉴。贵州队积极践行红旗精神,深入到云贵高原千山万壑的村寨中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发展瓶颈。湖南队以浏阳为调研点,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浏阳经验”进行诠释,力求揭示“地方性经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四川队围绕“全面小康”这一主题赴四川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调研,力求探究拱市村全面小康的奥秘和深入挖掘十九大代表蒋乙嘉精神,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的素材。三是注重质量。专题调研精心设计调研方案,带着问题深入实地,深入一线,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宝贵的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每个课题组都要形成不少于3万字的调研报告,争取结集出版。

毛安翼博士作为教师代表进行发言,他用“苦中有乐”概括本次社会实践。他表示,作为指导老师,精神上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活动的策划、人员选拔、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全方位指导、全程参与,脑力和体力消耗不言而喻,这是调研过程中的“苦”。“乐”则来自对困难的克服、团队的精诚合作、调研报告的完成。针对调研中存在的不足,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加强读、说、写的能力,领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要求,力争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
大会对优秀实践分队、优秀队员、优秀指导老师、优秀实践报告等进行颁奖。(黄敏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