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未来大家想找一个新的技术,首先想到去松山湖看一看。”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表达了对松山湖的期待。

1月26日,毗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开园,这是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设立的首个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7家企业率先入驻,未来还将规划10万平方米的园区。到2030年,松山湖将集聚100家以上新能源企业,过万名研发人员。

新能源产业已是众多工业强市发力的方向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东莞逐渐发展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城市之一,而松山湖在新能源产业方向,散发强劲的“磁吸效应”。

一个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内核正在东莞松山湖形成。

01

“科技+产业”成最大吸引力

新能源技术仍处于加速变革期,其中材料革新是新能源技术变革核心和基础。“可以说谁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材料,谁就掌握了新能源产业的未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表示。

按照规划,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将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以及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理事单位创新资源,瞄准东莞产业链短板领域,围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制备等三大领域布局。

“原来很多年没法实现的一些技术,在这里很快得到了突破。”米开罗那(上海)工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万新军表示,去年6月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建立合作,半年内已完成三个课题的固态电池智能装备实验线,拿到了不少的固态电池实验线订单。

万新军坦言,非常认可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立的“产业集成、技术集成”科技创新模式。入驻新园区后,将建立一个3500平方米的实验平台,今明两年将完成8项研发课题和相应的中试线整线研发,未来公司的第四个工厂——专注锂电的高端智能装备工厂也将布局在东莞。

东莞市嘉锂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孵化的企业,也是首批入驻园区企业之一,总经理闫勇表示,公司依托材料实验室做研发,将启动第一期产线的建设,真正从研发项目迈向商业公司。“这里另外一个优势是产业链。我们是做材料的,目标客户是电芯企业。东莞乃至大湾区这一类企业比较多,其中创新工场就有20余家企业,都是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我们可以实现充分交流。”

黄学杰介绍,首批进驻企业,多为锂电池领域的新材料、电池设计、研发、设备等上下游企业,“现在多数还是材料实验室孵化出来的企业,也有外部企业,未来肯定是外部企业越来越多。”

他透露,一批意向入驻的企业在前两年就已经来到东莞,限于场地问题,被安排到其他镇街,正在规划下一个10万平方米的园区,未来将集聚更多的新能源企业。

02

资源全面开放吸引企业加入生态链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实验室非常重视能源材料这个板块,现在大概有将近10个团队,包括基础研究,还包括产业化的团队,为能源材料方面工作。

具体来看,材料实验室已经在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高可逆比容量负极材料,以及相关配套材料等第三代锂电池材料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锂电池小试、中试和检测方面建设了实验平台和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拥有一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家提供开放共享的服务。

“多方合作研发的效率高。”黄学杰总结道,产业技术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材料实验室的研发,也不是闷头干就可以做好,因此,材料实验室的资源全面开放,吸引新能源产业链的企业一起集聚,并鼓励企业间互相合作开发,“一起来做研发,能做得快,效果好,开放之后大家更受益。”

而米开罗那半年内完成三个课题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实验平台未来也向全国的科研人员免费开放做实验,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共享。”万新军表示,像散兵游勇一样做是没法形成气候的。

资料显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吸引了广汽埃安、欣旺达等23家电池产业链企业集聚在实验室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共同开发动力和储能电池新一代产品,并有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在松山湖成立独立研发企业,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新能源产业持续爆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等产业上下游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已经成为众多工业强市发力的新支柱。而产业要再下一城,必然是集团性作战,产业链的整合,生态的营造,才能够做出强大的新能源队伍。

03

形成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内核

今年1月22日,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强调以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抢抓风口机遇,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其中,力争 2027 年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规模达到1000亿元。

近年来,随着东莞新能源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东莞已经涌现出像新能源科技新能安、新能德,博力威等一批实力强劲企业,也建立了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高校科研院所。

作为广东首批启动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承担东莞新能源产业突破的重任。汪卫华表示,通过建设运营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创新社区等抓手,助力东莞在新能源产业等方向,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要素向东莞集聚,落地研究及生产资源,构建产业链创新生态,形成了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内核。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作为住莞省政协委员的黄学杰提交了相关提案,他建议省市联动建设“新能源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社区”,以企业为主体、以材料实验室为支撑,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实践一条以材料技术源头创新引领新能源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的“广东路径”。

黄学杰坦言,电池行业不像半导体、软件,一讲到半导体、软件,马上就会想到硅谷。电池行业里大家还不能找到像硅谷一样的地方,想找新技术、新灵感没有地方。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努力地做一些事情,这里有很好的研发团队,有很好的材料实验室的平台。

按照发展规划,远期到2030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吸引超100家以上的集聚,将有万名工程师集聚,专攻新能源行业,形成研发高地,“社区的首批企业的研发型企业入驻,我想这就是一个开始。希望以后大家想找一个新的技术,没听说过的技术,就想到松山湖去看一看。”黄学杰表示。

以科技吸引新能源产业研发力量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内核,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的价值在于,对东莞而言,未来不仅是新能源产业,还是与材料紧密相关,与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都有望受益该模式,打造一个个产业集群内核,让产业新支柱越来越稳。


上一篇:【南方+】“双百行动”进行时⑧ | 让乡村焕然一新,他们是认真的!

下一篇:【东莞时间网】2024东莞两会|市人大代表马宏伟:组建东莞高校联合体,支撑东莞高质量发展

关闭